水产营养与饲料系 | ||||||||||||||||||||||||||||||||||||||||||||||||||||||||||||||||||||||||||||||||||||||||||
一、水产营养与饲料系简介 水产营养与饲料系是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一流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教学、研究和相关科技服务工作。水产营养与饲料系的前身为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教研室,本系在1986年开始由王道尊教授为本科生开设《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本科课程的高校, 1988年起开始招收水产营养饲料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4年王道尊教授副主编农业部统编教材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2000年起周洪琪教授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先后于1998年和2011年承办了“第三届和第八届世界华人鱼虾学术研讨会”,先后多次承办“世界华人虾蟹养殖研讨会”、“甲壳动物学术研讨会”、“世界经济蟹类研讨会”和“华东地区水产动物和营养饲料研讨会”等。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水产营养与饲料系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善体系和特色优势,主编《生物饵料培养学》、《营养免疫学》和《水产动物营养繁殖学》等多本国家级教材,《生物饵料培养学》和《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为上海市精品课程,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等,在河蟹和肉食性鱼类营养饲料研究和应用方面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在淡水鱼和虾类功能性饲料研究、新型饲料源开发利用、生物饵料培养和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科研和产业界均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本系现有教授5名,副教授4名和讲师2名,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和“晨光学者”等人才,大部分师资拥有博士学历和海外留学经历。本系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农委和教委等科研项目,年到账科研经费400万元以上,年均发表大量SCI论文20篇左右。目前本系主要集中于河蟹和肉食性鱼类的营养生理、营养代谢、营养繁殖学、营养与环境、水产功能性饲料开发和水产生物饵料培养与应用等方面,现有三支特色鲜明、目标明确、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科研团队,依托本系师资建有农业部鱼类营养和环境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本系综合实力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局于前列,拟进一步加快国际化进程,为水产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师资队伍情况 (一)人员组成: 本系现有专任教师11名,其中9名拥有博士学位,100%为研究生学历;拥有教授8名、副教授1名、讲师2名;4名为博士生导师、5名是硕士生导师。 教授:成永旭(博导)、黄旭雄(博导)、冷向军(博导)、吴旭干(博导)、陈乃松(硕导)、华雪铭(硕导)、杨志刚(硕导)、杨筱珍(硕导)。 副教授:李小勤(硕导)。 讲师:李嘉尧、李松林。 (二)人才计划 成永旭: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第二层次、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科委学术带头人、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和上海海洋大学“海洋学者”等。 吴旭干: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上海市教委“晨光学者”、上海海洋大学“海鸥学者”和“海燕学者”。 黄旭雄: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扬州市“金凤人才”和上海海洋大学“海鸥学者”等。
(三)团队建设 本系现有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不同科研团队相互交叉、协同发展,根据科研需要进行交融,以“河蟹”、“加州鲈”和“草鱼”为主要研究对象,兼顾其余特色品种。本系与澳大利亚、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较密切合作关系,国内与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上海营养健康研究院、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和河北大学等单位的相关科研团队交流频繁,拟柔性引进3-4名一流专家国际化的合作研究团队,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和师生互访等。十三五期间,本系拟招聘4-5名具有营养生理、营养生态、繁殖生理、功能基因和跨组学研究等不同学科的青年才俊加盟,充实和提高现有团队的研究能力和年龄结构。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原则,招聘海外师资和留学生,将本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派到国外进修和学习,推动本系的国际化进程,为水产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支撑。本系现有团队的简介如下。 1.蟹类营养饲料和生态养殖研究团队(负责人:成永旭教授和吴旭干教授,成员:杨志刚,杨筱珍,王春,李嘉尧) 该团队以河蟹营养饲料和品质育种研究为主,兼顾小龙虾和三疣梭子蟹的营养饲料研究及生态养殖,目前拥有教师5人,博士后1人,硕博士研究生近40人,全部拥有博士学历,团队师资具有水产养殖、营养饲料、繁殖生理、分子营养和生殖免疫等不同的学科背景,紧紧围绕河蟹和小龙虾产业发展的重要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进行深入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和企业横向课题等,相关科研成果已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在国内外均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和产业贡献度。 2.肉食性鱼类营养饲料与生物饵料研究团队(负责人:陈乃松教授和黄旭雄教授,成员:华雪铭,李松林) 该团队以加州鲈营养饲料研究为主,兼顾大黄鱼、石斑鱼、虾类和微藻的研究,目前拥有教师4人,硕博士研究生20余人,研究内容包括肉食性鱼类的营养调控、肉食性鱼类饲料开发、营养免疫学、虾类功能性饲料开发、微藻资源开发利用和抗营养因子的作用机制等,其中肉食性鱼类的营养饲料和对虾功能性饲料研究具有深厚的科研积累和较大的产业贡献,多项科研成果已在产业中进行转化和规模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鱼类营养品质调控研究团队(负责人:冷向军教授,成员:李小勤) 该团队的研究方向为草鱼和虹鳟的营养饲料和品质调控,研究内容涉及鱼类肌纤维的发育与品质、鱼类营养品质评价、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研发和鱼类饲料研发(草鱼、虹鳟、鲫鱼和观赏鱼等)等,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兴农攻关项目和JEFO公司委托课题等,目前该团队拥有教师2人,硕博士研究生20余人,该团队在脆肉皖的品质形成机制、鱼类饲料添加剂和观赏鱼营养饲料方面特色鲜明,多项科研成果已经在产业界进行推广应用。
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情况 (一)教学工作 1. 承担课程 本系主要承担本科课程为“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生物饵料培养”、“水产饲料加工工艺”、“营养繁殖学”、“营养免疫学”、“饲料分析检测”和“甲壳动物增养殖学”等课程,其中“生物饵料培养学”和“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上海市精品课程,承担的研究生课程为“水产动物营养学”、“水产动物饲料学”、“饲料加工工艺学”、“水产动物营养繁殖学”、“样品前处理和仪器分析”和“分子营养学”等课程,其中“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上海市教委英文授课核心建设课程,“水产动物营养学”为校级研究生重点建设课程。本系教师组建了多个教学团队,其中“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和“生物饵料培养学”为校级重点建设团队,教学团队结构合理、背景互补。 2.教材编写 (1)成永旭主编.生物饵料培养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该教材为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和农业部优秀教材。 (2)冷向军主编.观赏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年。 (3)王桂芹主编, 华雪铭副主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实验教程,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1年。 (4)李爱杰主编,王道尊副主编.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该教材为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国内首部“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材。 (5)郭世东主编,周洪琪副主编.水产饲料生产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该教材为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 (6)蔡生力主编,黄旭雄等副主编. 水产养殖学概论,北京:海洋出版社,2015年. (7)黄旭雄主编,魏文志副主编.生物饵料培养学实验指导.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 (8)蒋霞敏主编,黄旭雄副主编,朱艺峰,华雪铭参编.营养与饵料生物培养实验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9)魏华主编,黄旭雄,冷向军副主编. 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教材《水产动物营养与饵料培养》.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二)科研工作 本系科研与教学、教学与产业紧密结合,具有深厚的科研积淀和科研实力,科研特色鲜明。本系创始人王道尊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率先开始从事草鱼和团头鲂等淡水鱼的营养饲料研究,黄思焦教授和周洪琪教授等较早开始从事鱼虾营养生理和免疫增强剂等方面的研究,他们为解决我们人民“吃鱼难”的问题做出了较大贡献,奠定了我系在全国同类高校中的领先地位。此后,陈乃松教授、成永旭教授、冷向军教授、黄旭雄教授和吴旭干教授等师资先后加入本系开始从事河蟹、肉食性鱼类、草鱼、对虾和三疣梭子蟹等养殖品种的营养饲料研究与应用,以及卤虫和微藻等水产生物饵料培养和开发利用研究,获得了大量相关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如:本系成永旭教授团队围绕河蟹脂类营养生理、配合饲料研发、卵巢发育机制和河蟹品质调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等,解决了河蟹产业发展过程中“优质苗种繁育”、“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和“成蟹品质调控”等多个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基于全程投喂配合饲料高品质河蟹的养殖技术体系,并进行大面积推广和成果转化,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陈乃松教授团队围绕加州鲈配合饲料开发、糖脂代谢、反季节繁殖和养殖模式等方面,研发出系列化的加州鲈配合饲料可以完全替代冰鱼,从而大大降低养殖成本和改善养殖水质,相关成果已经在恒兴集团、农好饲料和天恩饲料等企业进行大规模转化;冷向军教授团队围绕草鱼的品质形成机制与营养调控、功能性添加剂研发和观赏鱼配合饲料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研发出多种功能性饲料已在相关企业进行推广应用;黄旭雄教授团队,围绕虾类营养免疫、新型饲料源开发、微藻规模化培养及利用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研究,其中微藻规模化培养及其在对虾和畜禽养殖上的应用、对虾功能性饲料和免疫增强剂的研究水平居国内先进水平,降低了虾类养殖风险,提高了养殖效益。 本系自十二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科技部863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农业部产业技术体系项目,以及国家其余部委、上海市农委、教委和教委等各类科研项目50多项,平均每年到账经费400万元以上,年均发表SCI论文2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5项。本系的科研平台主要包括农业部鱼类营养和环境研究中心、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水产养殖工程技术中心等,本系的科研队伍是水产养殖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重要组成力量。根据现代水产养殖业“生态环保、品质优先”的发展趋势,围绕产业需求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本系聚焦的主要科研方向为:(1)河蟹和加州鲈的营养生理及饲料研发;(2)重要水产动物的营养品质形成机制及调控;(3)水产生物饵料培养及开发利用。 代表性科研项目: (1)2017-2020,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项目:淡水蟹生态系统养殖(总经费280万,主持人:成永旭教授); (2)2017-2020,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项目:加州鲈营养与饲料(总经费280万,主持人:陈乃松教授); (3)2018-2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杜仲调控草鱼胶原蛋白形成的机理及与肉质相关性研究(总经费72万,主持人:冷向军教授); (4)2016-2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饲料中植物油替代鱼油对河蟹卵巢发育过程中脂质代谢和营养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分析(总经费:78万,主持人:吴旭干教授); (5)2015-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华绒螯蟹HUFA合成能力评估及其营养调控(总经费85万,主持人:杨志刚教授); (6)2014-2016,科技部港澳台科技合作专项项目:基于安全饲料下两岸大闸蟹养殖技术研发(总经费:145万,主持人:成永旭教授); (7)2014-2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不同脂肪酸对中华绒螯蟹FABP的表达调控的研究(总经费25万,主持人:李嘉尧讲师) (8)2013-2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华绒螯蟹5-羟色胺的分布和功能的研究”(总经费78万,主持人:杨筱珍教授)
(三)服务社会 1. 服务产业 本系相关教师已经和广东恒兴、深圳澳华、上海农好和大北农集团等饲料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其中河蟹、加州鲈、大黄鱼和凡纳滨对虾等的饲料配方和加工技术已经在这些企业进行大规模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近五年获得了300多万元的科技成果转让费或后续研发经费,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依托上海市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协同创新中心和上海市水产养殖工程技术中心,本系组建了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服务团队,通过“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的办法,常年不定期对凡纳滨对虾和青虾养殖(上海青浦)、河蟹养殖(上海、江苏、安徽、浙江、陕西、贵州、云南和台湾等地)和加州鲈养殖(广东、浙江和江苏)主产区进行技术服务,不仅促进了产业发展,且培养和锻炼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为产业输送了大量理论联系实际的复合型人才。其中,成永旭教授团队从2012年起开始进行台湾苗栗大闸蟹养殖的技术援助,通过“提供优质蟹种+投喂配合饲料+长期驻地指导+定期讲座+强化育肥+品质调控”等进行大闸蟹生态养殖技术的整体输出,根据台湾苗栗当地的自然条件,建立了“苗栗大闸蟹养殖生态模式”,是大陆第一次对台的整体农业技术输出,成为两岸农业合作的典范。此外,成永旭教授团队通过在贵州、陕西和云南等地推广河蟹生态养殖,实现精准扶贫,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陈乃松教授长期坚持生产一线,先后对浙江科胜、江苏海辰、上海农好、浙江欣欣和广东恒兴等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推广对凡纳滨对虾、鲫鱼、大黄鱼、石斑鱼和加州鲈的配合饲料配制和科学投喂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冷向军教授团队和通威集团长期合作,为通威集团的淡水鱼饲料版块进行技术服务,近年来通过参与“西藏亚东鲑鱼的科技扶贫项目”,在亚东鲑鱼规模化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研发亚东鲑的配合饲料,促进的亚东鲑养殖产业化。黄旭雄教授团队长期对青浦虾类产业、上海光明集团、扬州嘉丰罗氏沼虾苗种有限公司和大北农集团进行合作和技术推广,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2. 社会和学术兼职 成永旭:农业部淡水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中国水产学会理事、中国水产学会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理事、上海市动物学会理事和《上海海洋大学学报》编委。 冷向军: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理事、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粮油学会饲料分会委员、上海市饲料行业协会理事、《饲料工业》和《上海饲料》杂志编委。 黄旭雄:亚洲水产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水产学会和上海市水产学会会员。 吴旭干:中国水产学会淡水养殖分会委员、上海市动物学会理事、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水产学会和上海市水产学会会员。
3. 科普工作 本系相关教师历来重视科普工作,成永旭教授现任中国水产学会科学传播首席专家,吴旭干教授任科普团队成员,成永旭教授先后多次在浙江、江苏、山东和上海等地进行“蟹文化”、“稻渔综合种养”和“河蟹生态养殖”等方面进行科普活动,分别针对社区居民、农民、中小学学生和知识分子等进行宣讲,此外针对“小龙虾传闻”、“雌激素催熟大闸蟹”和“注胶螃蟹”等社会传闻,在电视台和报纸等媒体上进行科普活动。黄旭雄教授先后多次赴上海中学、青浦和光明食品集团等单位进行科普,让公众了解微藻的生活史、经济价值和人类的关系等。吴旭干教授先后两次在中央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进行“德国大闸蟹的来源和利用”和“东海三疣梭子蟹渔业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科普工作,此外,还到临港明珠小学进行“大闸蟹生活史和蟹文化”的科普工作。
四、主要成果 (一)教学成果 主要教学成果奖
主要个人荣誉
(二)科研成果 本系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科研与产业需求精密结合,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大量科研成果已经在产业界推广应用,为解决我国人民“吃鱼难”和“吃蟹难”做出了较大贡献,近十年来围绕水产品的“生态环保”和“提质增效”,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获得的主要科研奖项如下。 1.1988年,“上海市郊区池塘养鱼高产技术大面积综合试验”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王道尊教授为主要完成人之一。 2.1989年,“上海市郊区池塘养鱼高产技术大面积综合试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道尊教授为主要完成人之一。 3.1992年,“青鱼饲料标准及检测技术的研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王道尊和周洪琪为主要参与人。 4.1997年,“上海河口区特种水产科研开发”获得 “上海市优秀产学研工程项目二等奖”,黄旭雄为主要参与人。 5.2001年,“鱼类营养及饲料配制术研究”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王道尊和冷向军参教授为主要参与人。 6.2009年,“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获得“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本系主要完成人为成永旭(1),吴旭干(6),杨筱珍(10),黄旭雄(15) 7.2010年,“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推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本系成永旭为第二完成人。 8.2009年,“瘤背石磺生物学特性及增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创新二等奖”,本系主要完成人:成永旭(2),吴旭干(3),杨筱珍(8)。 9.2015年,“光合1号”河蟹新品种选育及应用推广”,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本系杨志刚排名第五。 10.2016年,“基于全程配合饲料和营养品质调控的高品质河蟹生态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系主要完成人:成永旭(1)、吴旭干(4)、王春(6)、杨筱珍(10)。
五、系负责人、办公地点和电话 系主任:吴旭干 办公地点:welcome欢迎光临威尼斯 B330室 电话:021-61900417,1569265021 |
||||||||||||||||||||||||||||||||||||||||||||||||||||||||||||||||||||||||||||||||||||||||||